少年识得愁滋味 | 高一 林永屹

时间:2017-05-17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放大 | 缩小 | 正常  

鲁迅先生曾发问:“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试问何为自信力,自信力就是一个民族足以傲然挺立的资本、民族的脊梁——少年。

早在鲁迅先生之前的梁任公先生就曾在他的《饮冰室全集》中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是四季中最明媚的春,是晨光依稀中初升的太阳。他们的肩上,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希望与未来。然而,我们不难看到,处于和平时代的少年,正被一种更可怕的势力所包围着——校园暴力。所谓校园暴力指的是学校中发生的侵害未成年人身体亦或是心理上的一种“暴力”,施暴者或是同学或是老师,而材料中的小男孩则是受到校园暴力的典型,这个事件并不是鲜而听闻的,而是经常发生在我们窗明几净、本是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校园中的,扪心自问,为什么,是什么原因,让本是“净土”的校园沾染上暴力这个字眼?

先不说施暴的两个孩子的是非对错,家长与学校的反映已经是非常令人心寒了,拒绝道歉,将此事定性为“孩子淘气”学校更是不屑一顾,只是一个过分的“玩笑”。原来玩笑可以过分到使一个孩子产生“急性应激反应”?是宽容还是纵容想来也不必说破了吧!而放纵的结果又会如何?受欺凌的孩子从此一蹶不振、施暴的孩子有恃无恐从而越来越“过分”?这样的结局是不堪想象的更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孔融四岁便通晓让梨的道理,中国人似乎自古以来骨血中就奔涌着容忍、谦让、和平,可不知从何时起,容忍恭敬变成了不守规矩、不懂礼节;谦和友善变成了自私自利。当一群群青衣白衫的谦谦君子变成了一个个目中无人的“小霸王”民族的自信力还剩多少?校园暴力只是一个缩影,宏观条件下更能折射的问题是:时代变了,生活条件好了,可中国人,也变了。不说人心不古,就从最简单的汉字来说,有多少人很少拿笔写字?又有多少人提笔忘字?博大精深的文明难熬要止于当今吗?我想,恐怕没有人愿意看见奔流不息的长江断流的那天吧!

家长要求处理施暴的孩子,并不只是为了惩罚这个表面含义,而是为了为自己的孩子讨回一个公道,一个让他重振起来,重新笑对人生的理由,而这,也不能实现吗?

少年不知愁滋味,我不希望那本是纯如清泉的心灵沾染一丝杂质。而我们的国家,是否又可以如从前那般呢?而这主要要靠我们自己,由我们自己拾起那丢失的自信力。

DSC06113.JPG

Copyright 2005-2006 毛坦厂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六安市东部新城悠然蓝溪东侧 皖ICP备16023282号-1 皖六公网备3424012012039
本网站由 皖西电脑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皖公网安备 34150102000040号